Java程序員35歲就會失業嗎?未來職業發展在哪里
發布時間:2022-12-28作為一名程序員,大家都會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焦慮。
一方面是因為IT是知識密集型的行業。
知識體系復雜且知識更新速度非???,“一日不學就會落后”。
另外一方面,IT又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。
從業人員多,個人在平時的開發過程中有大量的重復勞動(如 CRUD),能力沒有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長。
這種情況下,就會應驗“35歲就失業”魔咒。
那作為一名 Java開發者,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呢?
一般來說,程序員的技術生涯會分為技術新人、架構師3個階段,這也是我們的成長的路徑。
一、技術新人:夯實技術基礎
對于工作1~2年左右的技術新人來說,夯實基礎是立足之本。
具體來說,技術基礎的能力尤其反映在代碼品質上。
比如“大段重復代碼”,“極端情況沒異常處理”,“面條型代碼沒有任何架構”等,都是代碼品質差的表現。
提高的方式比較通用:
看書是最系統的提升方式。比如《Java編程思想》、《Effective Java》等。
在看書的過程中一定要思考能否實踐,比如看到 voliate,就要想想能否應用到自己的項目中。
代碼 Review是最有體感的提升方式。這個階段一定不要怕丟人。
讓自己組內的大牛來看看自己的代碼,肯定會被批評,但這是成長最快速的方式。
二、技術:構建技術深度
技術的要求是在技術深度上一定有積累。
但說到技術深度,第一感覺它很玄乎,多深才叫有深度,是不是掌握冷門的技巧就叫深度?
比如:你的同事花費了一周來“重構”代碼。
最后發現,僅僅是換了個語法糖:
把 for循環等換成了所謂的函數式編程 lambda表達式,而且 lambda表達式巨長到無法下咽;
還有同事在不休止的討論 if-else的100種寫法,各種設計模式堆砌,到最后除了他沒有別人能看懂。
很顯然,我們最多會說他們有鉆研精神,語法糖使用的很厲害,但絕不會說他們有技術深度。
很多同學始終無法構建自己的深度。
就在于他們會把編碼過程中的“奇淫技巧”看做是技術深度的體現,把炫技放在首位。
而這種想法顯然是片面的,也是錯誤的。
而真正的技術深度,一般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如下問題:
1.技術誕生的背景是什么,這是理解技術理念的關鍵。
2.技術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么,技術沒有銀彈,只有適應場景,在某一方面有優勢,那在其他方面就肯定有劣勢。
3.技術的底層原理和關鍵實現
4.和已有的其他技術相比有什么不同
提升的方式無非就是多看資料,尤其去看官方英文文檔。
遇到不懂的可以去社區提問,甚至還可以仿照某個技術重新造個輪子(僅供學習之用,不建議工作中重復造輪子)。
技術深度的構建非一朝一夕,如果能按照上面的思路堅持學習三五年,就一定會在某一領域成為。
三、架構師:擴大技術視野
在成為某一領域的之后,想要承擔更大的職責,那么還需要擴大自己的技術視野,通盤考慮整個業務和系統。
通俗來講,技術視野不僅包含了技術深度,也包含了技術廣度,就是“既見樹木,又見森林”。
尤其體現在技術選型與架構設計這兩個階段。
這個能力也是決定自己以后是繼續當“搬磚工”,還是升華為“建筑師”的關鍵。
要時刻保持跳出當前層級和環境來思考的習慣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,每天接觸的技術和工作都是固定的,工作常用的技能隨著時間就熟練了。
比如,你只用了關系型數據庫,有沒有想過數據一直產生,到達TB級別的時候該如何快速檢索與保存呢?
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工具,不斷延展知識邊界。
架構師的知識一定是系統化的,當接觸到一個知識點后,要去追尋與現有技術的關系。
這樣就可以將所學知識串聯,從而形成體系。
溝通與交流時提高視野的最快捷的方式。
相信每個人都有感觸,當你偶然間獲得某個知識點后,會不由感嘆:原來如此啊,我還以為有多難呢。
其實知識不難,就在那里,只是你沒找到合適的途徑去觸達它。
免責聲明:內容來源于網絡,若涉及侵權聯系盡快刪除!